站在世界的高度
南宫·NG28 环境 要做零碳无废城市建设者
封面新闻2月27日讯“其实人最害怕的时候,就是你什么都做不了。”赵燕妮说,“现在加入武汉抗疫一线,每天能具体的做些事情,忙碌起来,也就没空想压力了。”
赵燕妮是南宫·NG28 环境驰援武汉抗疫工作队队长,目前正和团队同事一起,负责武汉市协和江南医院(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废处理工作,并兼顾雷神山医院。
2月27日,是她到武汉的第17天,在此之前,她未曾想过,年后复工会是从这里开始的。
医废处置是疫情防控的末端环节,而对于上游的医药研发人员而言,似乎更没有复工一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整个春节假期都在工作中度过。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检测试剂的研发,都因为疫情明显提速。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医疗行业迎来一场“大考”,也成为了部分细分领域发展的“催化剂”,有望在疫情后实现加速成长。
南宫·NG28 环境驰援武汉抗疫工作队
驰援武汉疫情重灾区
12人工作队每日处理1.5吨医废
2月初,得知武汉医疗废物急增,处理压力极大的消息后,南宫·NG28 环境紧急调配医疗废物应急处理系统,组建驰援武汉抗疫工作队,南宫·NG28 环境固再中心总经理助理赵燕妮主动请缨带队前往。
2月10日下午,赵燕妮接上两位同事,从北京出发,连夜开车前往武汉。11日上午,来自北京、内蒙、山东以及湖北宜昌的12名工作队成员顺利汇合,并迅速对接医院,完成了移动式处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守卫疫情防控末端,工作也并不轻松。每天,医院保洁人员会将装满打好包的医疗废物桶运到处理点,现场接收人员进行一次消毒,然后经系统自动上料、进料,进入高温蒸汽灭菌处理器中,处理后的废渣由环卫系统安排队伍对接外运至生活垃圾焚烧厂做终端妥善处置。这期间,赵燕妮和同事需要守在设备旁,操作系统、记录数据、按规定频次进行现场消毒。
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消毒
目前,工作队医废日处理量是1.5吨,而武汉市医废产量大概是每天100吨,相当于平时的3倍。
这不仅是因为病人数量增加,也因为平常的医废主要是针头、针管、一次性医疗器械。疫情期间,大量的口罩、防护服、医用手套,病人用过的枕头、被褥,包括隔离病房的剩饭剩菜都属于医废。医废体积更大,给常规情况下的处理工艺和设备也带来了挑战,设备在进行医废破碎时很容易被卡住,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作为队长,她坦言责任比担子重,“这个时候,医疗废物处理,专业的人一定要去干,还得胆大心细。”而在武汉的大多数时候,心态也都很平静。“其实工作内容跟平时没太大差别,只是换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但也没有必要去一直强化它,还是要保持平常心。”
加速研发的核酸检测试剂和防治药物
对业绩影响其实并不明显
在医药生物这条产业链上,早早进入全力开工状态的还有核酸检测试剂和防治药物研发企业。
“说话时间特别多,手机一天得充2次电才够用。”电话那头,嘉兴雅康博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军普的声音明显有些沙哑。春节期间一直隔离办公的他,每天都要和同事电话安排和沟通各项工作进展。2月1日,在丁凤博士及其研发团队的带领下,公司成功研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
雅康博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
核酸检测作为新冠肺炎确诊的金标准,在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雅康博研发团队在与当地疾控中心合作进行产品性能验证时,也遇上了核酸检测“假阴性”的情况。
许军普介绍,出现“假阴性”可能与采样方式及样本保存条件有关,新冠肺炎检测采集的样本主要是咽拭子,如果操作不到位,很可能采集不到有效的样本,雅康博研发的试剂盒通过内标质控系统可以确定采集的样本是否有效。此外,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RNA的特点就是不稳定,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很容易降解。
“为此,我们专门研发了样本保存液,可以在取样后立即进行高温灭活,并且大大降低RNA降解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检测灵敏度,减少‘假阴性’。”他介绍,目前,样本保存液已经完成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并在浙江、北京、山西、青海等地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投入使用。
不过,雅康博原本主营业务是肿瘤伴随诊断,因为疫情原因,公司相关业务也受到一定影响。许军普坦言,即便是试剂盒和样本保存液已投入市场,也难以弥补传统业务的损失。“这并不是一个赚钱的事儿,主要还是出于责任感去做。我想在疫情之后我们还是会回归到原本的肿瘤伴随诊断业务中去。”
对业务前景有类似判断的还有瑞德西韦仿制药研发企业。博瑞医药、海南海药,科伦药业等公司均发布公告表示,若产品能够获批上市,不会对公司2020年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科伦药物研究院实验室
科伦药物研究院副院长赵栋提到,瑞德西韦临床实验效果如何,结果最快也要4月底才能揭晓。即便是临床试验真的有效,公司仿制的瑞德西韦仍需经过获得专利人授权、药品批准使用等多个环节,这一过程存在不确定性。“而在疫情过后,这些药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当然我们也希望它是没有市场的。”
现场进行医疗废物物处理
按下“加速键”的医疗行业
基层医疗建设重要性凸显
无论是生物医药研发,一线医疗救护,还是末端的医废处理。疫情之下,这条防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处于“战时”状态。而在全员抗疫的同时,相关医疗技术和业态升级也正在加速到来。
例如,在赵燕妮看来,疫情就反映出应急状态下医废处理的缺口和需求都还很大。
“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要求,每个地级市都有一家专门处理医废的企业,但是医废项目有时候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可能是危废项目的一部分,所以各地的医废处理能力各不相同,像湖北这次疫情这么严重,初期是很难做到‘日产日清’的。”
因此,医废处理行业新的风口就在于如何加快布局、建立完善覆盖全国的医废处理网络,不仅能有效处理平时的医废,更能在应急状态下处理激增的、成分复杂的医废。
“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有政府层面的支持,也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撑。同时,还要加强移动式应急处置力量的建设,有效填补固定处理项目的不足,形成快速集结、高效处理的应急作战力量。”赵燕妮说。
在她看来,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布局定点医废处置项目,体系化建设应急处理力量,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不仅要看企业在医废领域的技术储备、资金投入、反应速度,也要看各企业在此次抗疫中经受的考验和总体的表现,从而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更多支持。“经过这次疫情考验,我想我们南宫·NG28 环境是有充分自信的。”赵燕妮说。
平安创投CEO张江认为,此次疫情给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例如快速诊断或其他诊断行业;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方面,对于防疫所需的疫苗、药物、医疗器械等产品的需求,对于专业医务人才的需求,这些都值得关注。
此外,疫情期间,医疗行业对数字化建设的需求也集中爆发,这其中既包括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也包括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医院工作效率、药品流通效率。“总的来说,社会需求在增加,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也会加大。”
当然,这种影响有的是短期的,也有的是长期的。张江认为,对于口罩等防护工具类需求可能短期影响更大,但对于数字化医疗的需求可能是长期的。
根据他的观察,这些短期市场需求较大的企业,春节期间也都在加班加点生产,但不少产品最后都直接用于捐赠了,疫情对企业长期的整体业绩影响可能并不明显。
而从投资布局的角度看,公司对医药行业的关注并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他表示,医疗一直是平安创投重点聚焦的领域,未来也会继续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