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世界的高度
南宫·NG28 环境 要做零碳无废城市建设者
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全年重点任务之一。此前,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我国也明确表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之前推动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近期,碳达峰、碳中和在多个重要场合被提及,随后迅速进入公众视野。什么是碳中和?业内人士表示,狭义概念上,碳中和是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碳移除等方式抵消掉,以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近日,在中国环境记协举办的以“应对气候变化 践行低碳发展”为主题的“环境茶座”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讲解了碳中和对于居民低碳生活、非石化能源企业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多领域合力推动低碳发展
乘坐地铁公交出行、少用一次性塑料用品、下班随手关电源……在交通出行及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自觉践行节能减排环保理念。
实际上,很多大型企业也陆续投入到减少碳排放的行动中。比如,手机企业发售新机不再附赠充电器,亚马逊等电商企业改用全电动送货车辆,能源企业向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利用模式转型……
“经济发展与环保不是对立的关系。”南宫·NG28 环境零碳能源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该中心正在致力于建设“智能+能源环保一体化”的系统,以终端节能、余能利用、再生能源利用以及数智运营等技术和管理手段来代替更多煤电利用,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利用垃圾焚烧发电提供清洁能源,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柴麒敏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海南、重庆、云南、甘肃、新疆等省(区、市)都提出了明确的碳排放达峰目标。“我国已陆续开展三批共87个低碳省市试点,共有82个试点省市研究提出达峰目标,其中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达峰的省市分别有18个和42个。”柴麒敏说。
同时记者注意到,在一些低碳城(镇)、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和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等试点项目上,低碳减排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柴麒敏建议,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可以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加绿色供给、投资和就业,特别是通过推动“碳普惠”机制,将促进住房、出行等生活消费领域低碳发展,让人人都能共享绿色转型的效益,从而形成全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强大合力。
能源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生态环境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我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
柴麒敏介绍,我国以发电行业为先导,加快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将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公开透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并在立法、关键要素设计、技术标准等方面持续开展相关工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能源行业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愿景的关键一环,势必要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和数字化转型。尽管一些地方和企业面临着低碳化带来的成本增长等问题,但碳中和也将为能源行业带来新的成长空间,倒逼行业挖掘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探索和使用绿色技术,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清晰描绘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多国投入全球气候治理行动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称,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的,且“极有可能(95%)的是,观测到的1951—201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的一半以上是由温室气体浓度的人为增加和其他人为强迫共同导致的”。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的减缓政策和行动,到210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相对工业化前将升高3.7—4.8℃,海平面将上升0.6-0.8米,造成不可逆转的全球性生态灾难和巨大经济损失。而若要实现2℃温控目标,剩余碳排放空间约为1万亿吨二氧化碳,全球按目前水平只能继续排放20余年。
因此,实现碳中和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多国纷纷作出承诺并付诸行动。据了解,占全球经济总量75%以上、碳排放量65%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将碳中和目标写入法律或在立法进程中。
在2020年12月12日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再次明确了近期的量化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要凝聚共识,提出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讲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柴麒敏说,我国有底气、有能力、有行动为全球的低碳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